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建筑 >

又一档舍不得的节目,完结了啊

2023-08-10 17:56:43    来源:看理想

看理想的经典系列节目《世界经典通读计划:西方思想3000年》迎来完结,主讲人徐贲用四年多的时间,与听众一起重修错失的人文教育,从《荷马史诗》到《美国宪法》,共读跨越三千年的世界经典,重回人类思想的高光时刻。


(资料图)

四年半不长也不短,希望这是让诸位有所收获的一段时间。以下是徐贲老师的节目结语。

讲述| 徐贲,人文学者

来源| 看理想节目《世界经典通读计划》

各位好,我是徐贲。

西方人文经典阅读系列节目从2018年12月开讲到2023年7月结束,历时超过了四年半,虽然当中因为不同时期的换挡有一些间歇的时候,但基本上是一档一档接着讲下来的。

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工作,还有看理想好几位编辑和播报员的辛勤努力。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这个系列节目是不可能和大家见面的。我在这里特别要对他们的帮助和付出表示深深的感谢。

当然,还要感谢的是最初邀请我做这个节目的梁文道先生,是他动员和鼓励了我好几次,我才鼓起勇气担任这个工作的。在音频平台上做这个节目和在课堂里讲一门与此类似的课程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美国大学里讲希腊、罗马、基督教和《圣经》,以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文阅读,也是每两年连续在四个学期里完成整个课程的四个部分。这是学校人文教育课程统一安排的,也是美国低年级大学生必修的课程。

可是,由于每周3小时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内容要比我在看理想讲的作品少许多。在美国大学里上人文经典阅读的课程,需要有师生互动讨论,不是老师从头到尾一个人讲。而且,老师不可能对学生的问题有充分的预测,所以会视情况需要,在讨论中穿插其他的内容。所以我平时并不会把教案写成正规的文稿。

做看理想的人文经典阅读节目有所不同,我需要把每一讲的内容完完整整地写出来,对我来说,这也对我讲课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每一讲要有一些明确的主题,陈述要顺畅易懂,不同部分之间要有衔接,还要做一些必要的结论。

而且,对每一档节目的那几十讲还要有总体的规划和安排,避免遗漏重要的内容,或有不必要的重复。换句话说,我得像对待写书那样对待这个节目,而不仅仅是课堂上讲课,讲完也就可以算数。

梁文道老师开始和我讨论这个节目安排的时候,曾经提议我从古希腊开始,顺着往下讲,到启蒙运动为止。是我自己要求从启蒙运动开始讲的,原先的计划比现在大家看到的要有限得多,因为我对这个节目在当下是否有存在的外部条件,估计是不乐观的。

不过还好,由于编辑的不断提醒和把关,这个节目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所以一档一档地接着做了下来。在其他平台上,这恐怕难以想象。

这个节目当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过,今天回顾起来,我感觉更强烈的是庆幸,而不是遗憾。这五档节目我一共写了400讲,实际播出的大概是300多讲。我想,要是以后有机会把没有播出的那些也都陆续补上,整个节目会更完整一些。

《波斯语课》

要是今后条件允许,我希望有机会再提高一个阅读层次,把这个节目继续往前推进一步。怎么个推进法呢?这要从四个不同的阅读层次说起。就算我不再做这个节目了,大家了解一下这四个阅读层次,对自己今后提高阅读的能力也是有帮助的。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里区分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阅读。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这是最基本的,一般是在小学和中学里循序渐进地学习,主要是文字理解和会意层面上的阅读,到高中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正如两位作者所指出的,高中生的“成熟”还不是对成人阅读者要求的那种成熟,只是指已经能胜任“第一层的基础阅读,如此而已。他可以自己阅读,也准备好要学习更多的阅读技巧。但是他还是不清楚要如何超越基础阅读,做更进一步的阅读”。(第27页)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即有目的的略读或粗读。它让读者能够理解一本书的基本内容,决定自己是否有兴趣或必要做更细致、深入的阅读。这大致相当于人们习惯说的“泛读”。

需要知道的是,“检视阅读”不是指一般人为获得信息、消遣娱乐、满足好奇而对报刊文章、大众读物、轻松作品的泛泛阅读,而主要是指一种判断阅读精力和时间成本的手段,“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你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但你觉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来,书中的资讯及观点就起码会对你有用处”。

你想要发掘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很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做的就是‘略读’(skim)整本书,或是有人说成是粗读(pre-read)一样。……你脑中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其次,就算你决定了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第31页)

《将来的事》

比第二层阅读要求更高的就是第三个层次的“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阅读需要对作品有比较细致的分析、理解和诠释,并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他人分享。因此,分析阅读需要在表达自己看法和文本讨论时不断回到作品本身。这样才能把读者自己的理解与特定的原文部分结合起来(当然不需要面面俱到),我在《西方文学经典阅读》里示范的就是这样的分析阅读。

从务实的角度来说,能够在第二个层次上进行阅读,已经可以说是不错了。

如果你能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坚持着粗读下来,“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也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第35页)

但是,这样的粗粗阅读对于经典阅读来说还是不够的。可以说,那只是2.0版的阅读,往上提升,还会有3.0版的分析阅读,以及4.0版的主题阅读。分析阅读前面介绍过了,那么什么是“主题阅读”呢?

在《如何阅读一部书》里,艾德勒和范多伦把主题阅读称为“阅读的最终目标”, “在讨论某个特定的主题时,牵涉到的往往不只是一本书。……在作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知道:对每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第二个要求比第一个要求还难做到”。(267)

这里所说的主题接近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题材”(subjects),同一类主题的几部作品可以形成互相联系的关系,被归入文学的某一个类别或类别下的子类,如乌托邦文学、恶托邦文学,或者在“思辨文学”(speculative literature)下分出来的子类,如奇想或幻想、科学幻想、末世或后末世文学、历史替代(alternative history)小说等等。乌托邦、反乌托邦和恶托邦小说也可以当作思辨文学的子类。

在美国大学的课程里,这些是给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和低年级学生必修的“通史”人文阅读——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9或20世纪文学——是不同性质的课程,在学业程度上也是有高低差别的。

说到“主题”,我得多说几句。我们是在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说法的。第一层意义是指我们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与人有关的重要思想,也就是通识教育最关心的那种主题。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学阅读不仅让我们获得知识,提高我们的词汇和写作技巧,而且也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因为这样的阅读会涉及种种与人有关的重要问题。因此,阅读必须关心其中的人文主题。

Jennifer McClinton-Temple编著的《文学主题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hemes in Literature)中列举了50种常见的文学主题:

抛弃、疏远、雄心壮志、美国梦、童年、渐入佳境、商品化/商业化、社区、残酷、死亡、教育、伦理、家庭、命运、自由、徒劳、性别、悲痛、愧疚、英雄主义、希望、身份认同、疾病、个人与社会、纯真与经验、隔离、公正、爱、记忆、民族主义、自然、压迫、亲子关系、自豪、种族、遗憾、拒绝、宗教、责任、科学和技术、性和性行为、社会阶层、灵性、生命的阶段、成功、苦难、生存、传统、暴力、工作。

在我的西方人文经典阅读系列节目中,我不断介绍、分析和讲解的主要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主题。

第二层意义上的主题,就是我在前面已经提到的文学类型意义上的主题,有乌托邦文学、恶托邦文学、奇幻、末世或后末世、历史替代,还有时空穿越、黑色幽默、黑色喜剧、荒诞剧、存在主义、诡异和魔幻、人的兽性和兽的人性等等。

有时候也与第一层次的主题混用。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主编过一套“主题丛书”,叫《布鲁姆主题》(Bloom"s Literary Themes Series)。大概有十六本,每一本里所收的作品就是按主题汇集的。

他就是混用第一和第二层的主题意义的,包括,异化、美国梦、公民抗命、黑色幽默、死亡与垂死、奴役与解放、探索与殖民、怪诞、英雄之旅、人类的性行为、迷宫、重生与更新、罪与救赎、崇高、禁忌、骗子。

文类意义上的主题所指的基本上都是非写实的作品,因此可以在经验现实的边缘提出写实文学难以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问题。

《偶然与想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文学都渴望涉及或提出普遍性的主题,也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在乎这样的主题。许多小说的人物和境况或许具有典型性,但只是满足于讲好故事。

当然,每部小说首要的任务都是讲好故事。如果讲不好,它也不会有太多机会去讲述广阔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但是,只是讲好故事,而忽略重要的主题也还是不够的。

大众文化的文艺作品经常就是这样,人们一般认为像悬疑、惊悚、恐怖、西部、言情、科幻和幻想这样的作品只要能讲好故事就行。

其实并非如此,布鲁姆的那一套丛书所收录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悬疑、惊悚、恐怖、幻想和科幻的作品,但都需要通过把握它们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意义的主题才能体会为什么它们能在同类作品中的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还有第三层意义上的主题,它不像第一或第二个层次的意义那样,它不是现成的或习惯性规定的,它需要由有经验,会思考的读者自己去构建,以形成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阅读领域。例如,集中营里的人性和灾难见证就是这种性质的主题。

这是一种极端状态下的关于人的生存和反抗的文学。人在极端状况下的“生存”和“反抗”便成为这种文学的主题。这类作品中的主题能够帮助读者辨别自己的生活世界是正常国家,还是无道之邦。

纳粹大屠杀的集中营作品,如威瑟尔的《黑夜》、莱维的《如果这是一个人》和《被淹没和被拯救的》、维克多·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的《知情的心》,还有苏联古拉格文学中索尔任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和《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沙拉莫夫的《科雷马故事》,都可以归入这样的集中营文学。归根结底,它们最关注的也正是人在集中营极端状况下的生存、抵抗和人性危机。

通过这样的主题理解,我们可以把集中营文学和其他“极端状态文学”联系到一起。最接近,并最有参考价值的文类也许是“暴行文学”(literature of atrocity),它包括灾难证词、幸存者叙事、日记、口述史等等。

今天,暴行文学是一个用来描述一类文学作品的概念术语,这些作品专注于描绘历史或当代暴行(如战争、饥荒、天灾人祸、种族灭绝、奴役或政治压迫)中的极端暴力、创伤和人类苦难。虽然暴行文学不像科幻小说或言情小说一样是一种正式的文学“流派”或“样式”,但它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写作类别,在最近几十年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被归类为这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回忆录、诗歌和其他形式的创作,这些作品与暴行的受害者、幸存者和目击者的经历有关。

暴行文学的例子包括揭露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安妮日记》、托马斯·肯尼利的《辛德勒的名单》、张纯如记录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南京大屠杀》,提姆·奥布朗(Tim O"Brien)描写美国越战士兵创伤的《他们携带的东西》(The Things They Carried)等。暴行文学被视为一种对暴力和不公正灾难的见证方式,这样的灾难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巨大而持久的创伤和复杂影响,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

《波斯语课》

我讲了许多关于主题,尤其是与人文主题有关的重要性,因为作品的人文主题代表了作品的思想深度,支持着作品耐人寻味和反复思考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人文主题是一部作品的骨架子,骨架子是人的身躯支撑,骨架子有多大,人的身躯就有多高,多魁伟。思想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剧作,乃至哲学、艺术和音乐——都是这样。

例如,大家热议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是因为它的曲调特别优美动听吗?我想不是。人们关注这首歌,是因为它有深刻的,耐人寻味的主题寓意。

这个主题寓意不只是像有人说的那样,在嘲讽那英、高晓松或是别的什么艺人,而是因为它辛辣地讽刺了一种荒唐污秽、黑白不分、美丑不辨、是非不明的无良世道。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罗刹海市》里,马骥在海上遇到飓风,漂流来到罗刹国。这个国家里越丑的人官做得越大,越丑的女人越受追捧。他们的宰相,便是两只耳朵朝后长着,生了三个鼻孔,睫毛像帘子一样盖住了眼睛。

村人是这样向马骥解释:“我国所看重的不在学问才能,而在相貌。长得最美的做大官,稍差一点的做小官,再差一点的也能受到贵人的宠爱,得到赏赐的食物,养活妻儿。”

像马骥这样风度翩翩、一表人材的人,反而被视为妖怪。为了能得到国王的赏识,马骥也要极尽所能的丑化自己,并因此被封了个小官。

这就像在英国作家H.G.Wells的短篇小说《盲人国》里一样。盲人国是一个光明和黑暗颠倒的国度,黑暗被普遍接受,是正常的,光明反倒成了威胁和危险。盲人国里所有的人都天生都瞎子,所以他们认为,人眼看得见是一种病,而治疗和恢复健康的方法就是把眼睛弄瞎。

在扎米亚金的小说《我们》中有同样的主题,在小说的恶托邦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这个国家就叫“一体国”,官方的报纸就叫《一体国报》。这是一个有脑子和没脑子完全颠倒的国家。罗刹国里以丑为美,盲人国里以瞎眼为健康,一体国里以没脑子为光荣和幸福。

为了消灭任何异端思想,一体国的当权者发明了一种外科医疗手术来切除具有破坏性的想象力。《一体国报》骄傲地向全国人民宣布:“拍手称快吧!”科学如今能够制服想象力了,这是“通往幸福道路的最后一个障碍”。想象力曾经是一条“蠕虫”,它啃啮人们,造成广泛的不幸。

“王国科学最近的发现是找到了想象力的中心——人头脑中的不起眼的脑神经结。用X射线对这一神经结作三次烧灼手术,就可以根除你的想像力——一劳永逸!”你们将变得完美无缺,无优无虑。统治者命令道,“快!排队接受伟大的手术”吧。

我们通过类似的主题把《罗刹海市》与《盲人国》《我们》,当然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那个原著故事,联系起来,这就是我在这里介绍的“主题阅读”。虽然是类似的主题,但表现的方法和形式却是丰富多彩,完全不同的。

《将来的事》

由于西方文学经典这个系列节目很长,编辑特意问我,一些还没有怎么听过这一系列节目的新听众,我对他们是不是有什么收听先后的建议吗?比如最好从第一季听,还是从某一季开始都行,或者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从单集听起?

我的建议是,不妨从“启蒙运动”这一季开始,因为这一季作品中的主题最贴近我们今天的时代,我们当下最需要的仍然是启蒙,启蒙,再启蒙。

不久前,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与时俱进的启蒙》和《人文启蒙的知识传播原理》,正好可以与启蒙运动这一季的内容联系到一起。然后再回过头来,从希腊、罗马、基督教、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

这样可以既有与现实特别相关的问题意识,又可以在一个贯通古今的历史文化脉络中认识和理解这样的问题意识,会有更好的收听效果。

不管是老听众还是新听众,我都非常感谢你们的收听,也衷心祝愿大家通过逐步提高层次的阅读,成为能超过我们这一代的新一代读书人和思考者。

共读横跨3000年的经典

长按海报识别二维码,进入节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