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建筑 >

广发证券、国融证券、渤海证券罚单盘点 能坏事变好事?(下)

2023-08-12 21:42:00    来源:一观财经

深度 独立 穿透

一场可贵警钟与精进号角!

作者:夏逢


(资料图片)

编辑:茂贞

风品:彦规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资本市场建设一直在路上。

伴随A股步入全面注册制时代,市场扩容给券商业带来发展春天的同时,也更考验其执业质量、规范性、综合业务力。

早在2023年3月,证监会《关于2022年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有关情况的通报》就强调,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监管要求,压严压实发行人的信披第一责任及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水平。

在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看来,全面注册制下,券商投行业务面临更高要求。此前多为审核制下的渠道性业务,今后竞争将更趋向全业务链化、规范化、专业化。券商间差距也会愈发明显,未来在提升自身专业度、加强内控、人员培训等方面都需系统性完善。

简言之,想立足新周期、分羹新红利,从业者靠天吃饭、躺赢已是过去时,需要“修炼内功”、才能笑看洗牌当好“守门人”。想来,近日一批监管罚单的公布,良苦用心亦在于此。

接(上)文:

3

研报业务被“点名”

多年上市未果

利润断崖式下滑为哪般?

相比之下,正处IPO关键期的渤海证券,罚单敏感性更强烈些。

6月29日,天津证监局披露了两则警示函,同样“剑指”研报业务。

监管方认定,渤海证券姚磊在渤海证券任职期间,存在研报制作不审慎问题。

此外,渤海证券研报业务也被“点名”。存在两方面违规行为:一是研报业务有关制度不完善;二是研报质量控制审核把关不严。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从5月18日至7月初,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各地证监局已密集披露39张研报罚单。其中,针对分析师或相关研究人员的罚单有27张,针对券商的有12张罚单,除了渤海证券,还有招商证券、首创证券、西南证券、太平洋证券、中原证券、国泰君安等。

2023年5月,监管层向各证券公司送达《关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双随机”现场检查情况的通报》,指出“双随机”现场检查专项工作中发现三大典型问题:一部分公司内控制度未根据法规规范要求及时更新调整;二部分公司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不足;三具体研报制作审慎性不足,个别员工私自发表证券分析意见。

视线拉回渤海证券,烦恼不止于此。与国融证券一样,5月3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债务融资工具违规“自融”调查中发现,渤海证券在相关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和交易环节涉嫌存在违规行为。

频频触碰合规红线,自然不是好消息,尤其对多年上市未果的渤海证券而言。

行业马太效应下,优化资本实力,是中小券商提升生存竞争力、“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2016年起,渤海证券开启上市计划,2021年12月披露招股书,2022年6月二度更新,然时至今日仍上市未果。进入2023年,乘着全面注册制东风,渤海证券成功资料平移,让外界一度再燃希望。

然能否如愿,还需基本面说话。

除了内控风控瑕疵,业绩不理想也是一大牵绊。2019年至2021年,渤海证券营收为27.21亿元、29.56亿元、30.07亿元,净利为9.4亿元、11.06亿元、18亿元。持续稳增可圈可点。

然2022年突然大变脸:营收14.16亿元,同比下降52.91%;净利润5.01亿元,同比下滑达72%。

诚然,当年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证券业普遍承压。统计数据显示,140家证券公司营收3949.73亿元,同比下降20.5%;净利1423.01亿元,同比下降35.86%。

但对比可见,渤海证券降幅已大超行业水平。即使在6家拟IPO券商中,也降幅最大。财信证券、华宝证券还保持了营收增长,净利下滑次之的华龙证券也不过下降41.48%,开源证券仅缩水3.21%。

追其原因,主要源于自营业务“拉跨”。

2019-2021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15.14亿元、17.11亿元、17.01亿元。而2022年仅为2.11亿元,堪称断崖式下降。

实际上,早在2022上半年,证监会就发布了《反馈意见》,42个问题就涉及要求渤海证券说明自营业务波动的原因、佣金费率高于行业的原因及持续性、投行类项目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信用业务减值准备是否充分等。

遥想2019年底,证监会提出要“推动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支持证券公司在境内外多渠道、多形式融资,优化融资结构,增强资本实力。

东风之下,行业迎来一轮上市潮。目前,大中型券商多已完成直接或间接上市,A股上市券商及券商概念股的数量甚至已超银行。行业头部效应加强的同时,也意味着留给中小券商的机会已不多。

全面注册制虽是一个契机,可强调上市质量的初心未变,甚至还有抬升迹象,这从近期的IPO收紧、主动撤单者增多中可见一斑。尤其是金融业,监管从严更透出打磨内力、扎牢基本盘的重要性。

4

大而强与小而美 坏事变好事?

所谓烈火出真金。

格局洗牌重塑中,必然带来阵痛巨痛,但长远计,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良币效应的持续提升,会让真正的真金券商迎来价值春天,进而做大做强、实现航母级夙愿。

人无完人企无完企。聚焦上述三券商,问题瑕疵中也蕴含着成长机会、蝶变空间。

先看成立于1991年的广发证券,作为中国首批综合类券商之一,从1994年开始便持续稳居全国十大券商行列,雄厚的实力沉淀,让其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2022年5月,第八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公告,广发证券在列。2023年7月,入选2023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排名第480位。

也是2023年,公司扭转业绩下滑趋势,一季度营利可喜双增,进而给夯实合规力留出更多腾挪空间。

位居内蒙的国融证券,则区域优势鲜明,截至2022年内蒙古营业部数量达到14家。

作为一家中小型券商,国融证券聚焦中小企业发展,2022年利息净收入1亿元,同比上涨53.84%;资管业务收入0.72亿元,同比上涨5%;截至年末,累计挂牌企业308家,行业排名第14位;在审挂牌5家,持续督导269家,排名第4。

而作为天津唯一一家地方法人券商,渤海证券已在全国设立21家分公司、45家营业部,拥有4家全资子公司。

近年来净资产稳步增长,2021年达到217.06亿元,位居行业第29位。2022上半年升至219.02亿元。经纪业务成长性强劲,2019年至2022上半年营收占比61.70%、72.40%、72.54%和74.18%。

2023年6月2日,渤海证券BCA级别升至aa+,反映出公司整体实力稳步向好、市场认可度提升,对其IPO是个讨喜项。

无需赘言,无论头部广发证券,还是二线渤海证券、国融证券,均有各自特色优势。

上升到行业层面,4月18日,北交所、股转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度主办券商执业质量评价结果公告。排名前十券商为开源证券、申万宏源、中信证券、国金证券、华泰证券、东吴证券、中泰证券、东莞证券、国信证券以及财通证券。

相比2022年,前五券商仅申万一家头部,今年则有申万、中信、华泰三家。可见,行业洗牌的惨烈程度,头部效应在加强。

行业分析师刘锐玲认为,全面注册制下,券商业分化态势愈发明显。头部机构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但精耕细分领域的中小型券商也能凭特色优势“出圈”。无论大而强还是小而美,业务专业度、扎实风控水平将是下半场的角力关键词。

没错,就在8月3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拟自2023年10月起进一步降低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由现行16%调降至平均接近13%。业内预计释放资金或超300亿。

这对提振市场交易信心,改善券商资金利用效率、助力业绩改善大有裨益。

东风已至,能否吃到更多“看门人”红利,除了专业力更看合规性、严谨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者。

单从此看,上述罚单也是一记可贵警钟、一场精进号角、一次反思及时雨。能否坏事变好事呢?

本文为首财原创

关键词:

相关阅读